同等学力考试第二天,我自我解剖了一下,写了失败小结,准备为来年再次考经济学积累教训,现将其整理了一下。
1.思想麻痹
2.准备不足
3.迷信押题
4.精神紧张
5.缺少交流
1.思想麻痹
对去年的全国硕士统考总结不足,英语二卷只有18分,是涉险过关。嘴上和博客上认识到了侥幸运气的成份,但还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内心把通过考试几乎全部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胜利掩盖了一切,没有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自觉得翘起了尾巴。
2.准备不足
2月底到4月底处理家事,4月中到5月中处理了公事,花了很多额外的精力。虽然今天看来都是相当值得的,但是这段时间按照计划是用来复习第一遍的,毕竟耽误了一段全面复习的宝贵时间。复习到后来,时间不够用如期而至,才会过于抓重点,迷信押题。
3.迷信押题
我对新旧大纲和十几年的真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哪一门哪一章历年考分占多少什么题型都有分析,老实说,网上并没有考生像我分析得这么仔细。我很清楚知道各门课程重点章节在哪里,可是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猜错了分值在各门中的分布,好似看对了日K线,却忘看了周K线和月K线。关键是我天真的以为,大纲头一年题型总要按着新考纲的样题吧。然后所有出题的概率推算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假设上的。考场上一看卷面,我就发现我的备考出发点就错了。正如摩天大楼竣工后设计者才发现这块地根本不能建高楼,选址勘察就错了一样。
十年当中,六年论述出社经,四年出货银,这都没有准备?不败才怪。只要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历史都会重复。80%的重点,20%也有可能考。20%一定要花20%的精力,万一考中了不至于吃大亏。就像买股买热点,ETF也是一定要配置的。复习全面和重点都要兼顾。不能心存任何侥幸心理,要对考题和市场有一颗永远敬畏的心。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4.精神紧张
四月底,在外租房争取时间复习。不过考试前两周左右,开始意识到考试的紧迫性。五天左右,意识到考试通过的意义,省一年转行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估值三十万,因而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还有一周,时间很紧张,未及时调整进度,可以果断请假备考。不少考生在最后一周都是请假准备考试的。考前三天,在宾馆开房复习。还是睡不好。考前没睡好,考试也紧张不起来了。选择题货币的内生论看成外生论,犯了低级错误,直接送掉2分。一看论述题,心想栽了,等来年吧,怯场,打退堂鼓了。正个人松了劲,其实忘记了这句话,题难人亦难,题易人亦易。后来做小题目尤其是见都没见过的简答,瞎写了好一通,才重燃起了一点点求生的希望,做出了最后的放手一搏。长时间精神紧张让我感觉在考场上平时的准备都没有发挥出来,辛辛苦苦的复习成果并没有表现在试卷上,这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有些人裸考考不过就算了,反正也没有投入。我付出了那么多——租房,报班,住宾馆,天天温书到夜里,这么努力却没有好结果。胸闷。
5.缺少交流
虽然与上海银行的musj交流了环球卓越的复习题,尤其是做环球选择题热热身,平均错了3.1分/16分。可是交流太肤浅,缺少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也许他们会在交谈中发现我走火入魔,提醒我押题的风险性。也没有上学苑中心的答疑QQ。金融危机出20分的题,是情理之中,却在我的意料之外。自己主观押题,主观臆断其有无,可乎?闭门造车,自己闷头苦干,没有帮手指点。如果多有几个人当面讨论讨论,一点醒我,我就不会范晕。马克思说,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好汉还三个帮。单打独斗怎么行?
6月6日考完的那天晚上,我又失眠了。我认为自己很失败,失败最大的原因是第三条,备考的基石被扳倒了,方向性的大错误。是属于思维逻辑上的,前提条件的错误。是策略上的,不是执行上的。失败的后果是是又耽误一整年。我跟自己说,希望我的人生不能再有这样的逻辑错误,前面人生十四年做光学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方向性的逻辑错误。
虽然我成功通过考试可以写论文了,可是思维逻辑上犯了大错是巨大的失败。
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万万不能出现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