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经济类 >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 > 学习指南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书力求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实际,在系统综合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比较简明且相对完整的框架,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原理与政策,同时也为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一种理论工具。全书共设有四篇,下分十五章,涉及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方面。第一篇包括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第二篇从制度因素、市场与政府作用讨论如何影响发展的行为方式.第三篇论述各种影响发展的国内和国际要素条件,第四篇关注产业变动、农业农村发展、人口流动和区域等结构转换和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需要经济发展原理的指导。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西方学者的发展理论和政策,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蒙。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本身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同时,中国又经历了新的转型阶段。所有这些,都需要反映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开设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会运用发展经济学原理,直接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此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经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

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1 个人履历


1934年6月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

1941年—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部学习,后在该校文理学院研究生部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1951年秋—1952年夏派往北京马列学院学习一年。

生前曾任职务: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院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2 个人荣誉


四个一学生

张培刚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学校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报名表。这张修业证明显示,张培刚当年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当年的文科班只录取了张培刚一个人。

1941年8月张培刚从香港乘船抵达波士顿,进入康桥哈佛大学。他选择了《农业与工业化》为博士论文题目。张培刚在哈佛的图书馆里申请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他阅读了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200多本,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180余人,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张培刚用了9个月的时间,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答辩时,张培刚只用了一个小时。答辩顺利通过,几天后,老师让他改名“peterchandler”填在论文封面,参加威尔士奖的竞争。1949年,他的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在老师给他的书单上意外地发现这本惟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1948年张培刚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他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但他却认为这份美差只是个闲职,为了迎接新中国,在解放前夕,张培刚舍弃了600美元的月薪从曼谷再次回到武大。

 

发展经济学之父

在“文革”中,张培刚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长年与专业无缘,大好年华白白浪费。“文革”结束后,张培刚才在华中这所工科院校里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张培刚说,自己一直站了30多年,总算有一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他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5月,张培刚被借调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担任《政治学辞典》、《外国经济史》的主编。随后,他又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并与厉以宁合写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最早把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把在抽屉下面藏了30年的英文手稿译成了中文,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本书终于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那时张培刚已将近70岁。经济学家胡鞍刚定期要给政府部门编写国情报告,他在文章中就经常引用张培刚的理论。胡鞍钢说:“张培刚先生早在1949年写那本书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这些问题,他当时讨论的是三大关系,实际上就是最早我们称之为对外开放的理论。就是农业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从全球化过程中和与工业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资金、技术及支持,应当说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张培刚先生已经都做出了一些铺垫。”

张培刚后被推选为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垂危之际。那时学术界认为发展经济学走向衰落,张老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正名,而且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990年北京大学的梁小民教授把当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增长理论》翻译成中文,相比之下张培刚的理论远在刘易斯之上,刘易斯主张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那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但是张老的书是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部分,他所要求的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而是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后来刘易斯也作了反思,刘易斯说,“过去我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看来这是错误的。”

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1986年,西北大学教授何练成访美后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1998年,张培刚教授的博士点批准下来,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这些学科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3 个人经历


1928年武汉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武昌区昙华林117号,现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

1934年毕业后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公费生;

1941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于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学位;

1943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期间,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1946年张培刚回国,担任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大卫•威尔士奖”,该文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为主题的专著,并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上提出许多独到而精辟合理的观点,后该文被收入《哈佛经济丛书》,这本书使他斐声于西文经济学界,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

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

1949年再次回国,继续在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系主任;

1951年秋至次年夏在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

文革结束后,张培刚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成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总结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1998年,在其带领下,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获得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点,85岁的张培刚成为博士生导师。

 

 4 研究方向


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学

 

 5 科研项目


战后工业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89-91年;

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0-92年;

大国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3-95年;

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与大国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2-1994年;

发展经济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1998年;

南方湖区经济问题研究 国家“七五”课题

我国农业市场化问题研究 国家“八五”课题

 

 6 著作发表


《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

《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

《农业与工业化》,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

《新发展经济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粮食经济》,即将出版,1998年。

 

 7 主要论文


收入《张培刚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个人影响


张培刚先生是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47年度最佳论文和“大卫•威尔士奖”。这一论著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基础,张先生因此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面对西方发展经济学正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未发展起来的现状,他再次扛起开拓创新的大旗,全面提出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将发展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推动中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

 

 9 基金会设立


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张培刚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基金会的两项重要公益活动就是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称张培刚奖) 和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设立张培刚奖,旨在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经济学研究的繁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让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已于2006年评出,由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三位教授获得。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目的在于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向世界。

 

 10 与世长辞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培刚教授因病于2011年11月23日14时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8岁。

 

特别说明:本页面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对本内容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